黄河入海口,生态蝶变奏响高质量发展乐章

元描述: 东营市作为黄河入海口城市,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盐碱地治理、湿地修复、新能源开发和数字经济发展,实现生态蝶变,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引言: 黄河滚滚,奔流入海,孕育了神奇壮美的黄河三角洲。作为黄河入海口城市,山东省东营市承载着守护黄河生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使命。近年来,东营市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盐碱地治理、湿地修复、新能源开发和数字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奏响了生态蝶变、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一、 盐碱滩变丰产田:科技赋能,盐碱地综合利用再升级

黄河三角洲素有“地上地下皆宝藏”的美誉,但盐碱地也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然而,东营市迎难而上,将科技的力量融入盐碱地治理,实现了从“白花花”到“金灿灿”的华丽转身。

1. 耐盐碱品种选育,盐碱地也能变粮仓

东营市拥有341.8万亩盐碱地,是世界上利用难度最大的三角洲型盐碱地之一。当地人常说:“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娃还难。”然而,近年来,东营市因地制宜开展盐碱地治理和开发利用,探索出一系列适用盐碱地的农业新技术、新模式,打造国家盐碱地农业创新高地和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样板。

· “济麦60”:盐碱地里的高产小麦

近日,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镇生产村的耐盐碱小麦品种“济麦60”示范田测产结果令人振奋:平均盐碱度3.3‰的盐碱地里,小麦亩产突破千斤,成为山东省盐碱地小麦高产的典型。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曹新有表示,“济麦60”具有抗倒伏能力强、结实性好、耐盐碱等特点,适合在中度盐碱地大范围种植。只要持续做好新品种选育,形成配套栽培技术,盐碱地也能变粮仓。

· 盐碱地国创中心:科技引领盐碱地产业发展

东营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依托盐碱地国创中心,强化产学研合作,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应用,加快打造盐碱地种业创新高地。2023年5月,首届盐碱地技术创新大会在东营市举行,签署了6项合作协议,发布了147项重要成果,为盐碱地农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 产业化发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开辟新天地

盐碱地综合利用,产业化是出路。东营市积极探索盐碱地科学利用模式,集成运用改良技术体系,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样板。

· 生态循环林下经济:盐碱地上打造复合产业体系

走进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山东润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林下赤松茸种植区,胖嘟嘟的赤松茸从稻草中探出头,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该公司董事长苟水民介绍,润松农业自2012年开始承包多块盐碱地进行生态修复,因地制宜恢复自然林草植被,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生态循环林下经济,打造以适度猪羊养殖为主线、种养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复合产业体系,形成了全产业链循环产业园区。

· 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盐碱地孕育“金”产业

东营市加快盐碱地产业培育,大力发展盐碱地生态草牧业、健康功能食品等特色产业,培育涉盐碱地科技型企业27家。以融合发展理念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构建以“大生态、大牧场、大产业、大基地”为特征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涌现出一批工厂化设施农业龙头企业,初步形成生态畜牧、特色水产两大百亿元级产业集群和50亿元级盐碱地特色大豆产业集群,培育省级以上知名农产品品牌35个。

二、 “留鸟”多起来了:守护绿水青山,黄河三角洲生态修复再升级

鸟类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是检验保护区生态环境的“晴雨表”。近年来,东营市以“线、带、面”修复为抓手,探索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维护黄河三角洲“河—陆—滩—海”生态系统,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1. 河道疏浚整治,改善河口地区生态环境

水是生态之基。为改善河口地区生态环境,推进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实施了河道疏浚、流路整治等工程。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副主任古金魁说:“疏浚整治初期并不容易,河道窄且长、芦苇比人高,很多地方车开不进去,技术测量人员只能步行摸索前进。如今河道输水通畅,保护区生态补水量逐年增加。”

· 生态补水:为湿地注入生命之源

东营市投资6500万元新建、改建引黄闸口6个,自然保护区内的引提水能力从不足40立方米/秒提升至131立方米/秒;实施水系连通工程,疏通水系241公里,20余万亩主要湿地补一遍水所需时间从9天缩短至4天。近3年来,保护区生态补水5.3亿立方米,修复淡水湿地28.2万亩。原先的盐碱滩变成了水草丰茂、生物多样性富集的湿地。

2. 治理与恢复相结合,恢复海岸带湿地原生态

在恢复水系循环连通的基础上,东营市采用治理与恢复相结合的方式,以治理互花米草为先期任务,结合潮沟疏通提高水文连通性,及时恢复盐地碱蓬、海草床等原生植物,一体化推进恢复海岸带湿地原生态。当前,保护区治理互花米草13.1万亩,修复盐地碱蓬3.07万亩,修复海草床1500亩,达到了“一次修复、自然演替、长期稳定”的良好湿地修复效果。

· 鸟类天堂:生态修复的“晴雨表”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高级工程师、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副主任赵亚杰介绍,目前保护区内鸟类种类从保护区成立初期的187种增加至373种。越来越多鸟儿在这里安家,种类是保护区成立之前的两倍,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保护修复工作打出的高分。

3. 生态旅游,打造“生态+”产业新模式

生态好了,不仅鸟儿多了,游客也慕名前来。东营市将生态特色与文旅产业结合起来,探索以“生态+”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和特色产业发展,培育生态产业化项目,打造了以龙居生态林场为代表的“生态+旅游”项目,以桑蚕小镇、温泉小镇为代表的“生态+文化”特色民宿项目等,构建起集生态修复、产业发展、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生态产业集群。

三、 油城变“绿城”:绿色低碳转型,新能源产业发展再升级

东营市是全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然而,东营市并没有固守传统能源,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开拓新能源产业,打造绿色发展的“新引擎”。

1. 光伏发电,油气生产“含绿量”不断提升

黄河之畔,一块块光伏板镶嵌在盐碱滩上,给油气生产源源不断注入绿能。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南9-XN6井区光伏发电项目的发出电量可直接供给周边抽油机井,年发绿电约55万千瓦时,相当于10台抽油机1年的用电量。

· 资源禀赋:光伏产业发展的“金钥匙”

胜利油田高级专家朱铁军表示,胜利油田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来发展光伏产业:“头顶富光”,胜利油田主产区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年等效利用小时数为1200小时至1300小时;“脚下余地”,拥有78万亩油气生产工业用地,井场、站库等闲置土地可用于开发分布式光伏项目,规模化未利用土地可建设集中式光伏项目。

· 光伏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立足自身油气生产场景,胜利油田光伏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4年间建成光伏发电装机规模435兆瓦,年发绿电能力5亿千瓦时。今年以来,油气生产用电“含绿量”达到20%。

2. 新能源产业集群,打造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

东营市将新能源作为绿色低碳转型和培育新支柱产业的关键,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氢能、地热、生物质能等,推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协同发展,全力创建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

· 橡胶轮胎产业转型升级:从“黑轮胎”到“绿产业”

东营市广饶县是全国子午胎特色产业基地、重要的橡胶轮胎出口基地。近年来,广饶县推动橡胶轮胎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全面提升自动化、信息化、集成化制造水平,重点轮胎企业设备数控化率达90%。主打降低滚动阻力与提升耐磨性能的液体黄金轮胎、几乎不产生噪音的电动汽车专用轮胎……这些“身怀绝技”的轮胎为橡胶轮胎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 工业强市:项目建设驱动高质量发展

项目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东营市坚持以项目看实绩、以项目比高下、以项目论英雄,经济发展持续向好、进中提质。今年上半年,东营市46个重点工业项目投产,新增产值65.8亿元;工业投资同比增长8.7%,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3.1%。

· 新型工业化发展: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

东营市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紧密结合,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态势强劲。2023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7%,居山东省第一位;规上工业营收突破万亿元大关,工业投资增长23.8%。

四、 迈入“未来”赛道: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迈向新高度

东营市积极拥抱数字经济,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未来产业新增长极。

1. 数字创新中心,打造黄河流域首个数实融合场景应用实验室

走进位于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东营誉存数字创新中心,数据、算法、场景三大数字撮合交易超市的大屏映入眼帘,它们共同构成了该中心的线上公共服务平台。东营誉存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树文介绍,该中心重点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领域,建设了由数据、算法、场景三大数字撮合交易超市构成的线上公共服务平台和数据、算法、场景、市场等线下验证实验室,共同打造黄河流域首个数实融合场景应用实验室。

· 数字科技专家服务团:汇聚智慧力量

目前,东营誉存数字创新中心正在策划验证的一些重大示范应用场景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围绕低空经济、数字消费谋划落地重点项目,建设了低空经济场景创新示范基地;引进京东物流,建设了东营京东物流供应链产业基地项目。

2. 低空经济、数字消费,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

山东优凯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何敏说:“我们与南京智慧航空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建设低空智能技术创新实验室,在空域管理系统、反无人机技术、特种无人机研发、无人机精准授时降落等方面开展技术研发。”

· 场景服务体系:推动数字经济落地应用

此外,东营誉存数字创新中心建立了全方位的场景服务体系,持续开展场景挖掘、打磨策划、对接路演、推广服务等全流程场景落地工作,形成“数智+”能力和解决方案中心。

· 未来产业发展:聚焦科技创新,打造新增长极

近年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聚焦未来产业,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大力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强化,突破纳米级氧化锆、高铁车轮等技术20余项;建成空天地信息产业园,低空制造业、低空运维服务等新业态加速培育;引进实施29个新能源项目,加快打造储能、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装备制造产业链条。

3.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新型储能,培育未来产业新增长极

立足资源禀赋,东营市积极培育未来产业新增长极。当地印发实施《东营市碳达峰工作方案》,提出打造全国最大的百万吨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出台《东营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编制《新型储能产业发展规划》,助力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 常见问题解答

1. 东营市盐碱地治理取得了哪些成果?

东营市在盐碱地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主要包括:

  • 培育了耐盐碱品种“济麦60”,实现了盐碱地小麦高产。
  • 建设了盐碱地国创中心,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 发展了生态循环林下经济、盐碱地生态草牧业等特色产业,形成了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样板。

2. 东营市湿地修复做了哪些工作?

东营市在湿地修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要包括:

  • 实施河道疏浚整治,改善河口地区生态环境。
  • 加大生态补水力度,修复了28.2万亩淡水湿地。
  • 治理互花米草,恢复了盐地碱蓬、海草床等原生植物。

3. 东营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如何?

东营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主要包括:

  • 胜利油田光伏发电项目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油气生产用电“含绿量”不断提升。
  • 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氢能等清洁能源,推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协同发展。
  • 积极培育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

4. 东营市数字经济发展如何?

东营市积极发展数字经济,主要包括:

  • 建设了东营誉存数字创新中心,打造黄河流域首个数实融合场景应用实验室。
  • 推动低空经济、数字消费等未来产业发展。
  • 建立了场景服务体系,推动数字经济落地应用。

5. 东营市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

东营市未来发展方向是:

  • 坚持生态优先,持续推动黄河三角洲生态修复。
  • 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 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培育未来产业新增长极。

6. 东营市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旅游景点?

东营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值得关注的景点包括:

  •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鸟、湿地观光、生态体验。
  • 东营市博物馆:了解东营市的历史文化。
  • 龙居生态林场:休闲观光、生态体验。
  • 黄河入海口:观黄河入海壮观景象。

结论: 黄河三角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生态蝶变,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东营市在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黄河三角洲的未来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相信未来,东营市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新时代,开创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